新型師生關系的倫理向度與價值追求
編輯:魏少梧 信息來源: 西e網-光明網發(fā)布時間:2019-3-26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2019-03-1804:30
作者:王宏(長沙理工大學教授)
教育共同體是師生在共同愿景與共識價值的團體情境中,通過有效交往而促進共同成長的學習組織。它是一個倫理實體,體現了集體教育原則與共生文化,反映了師生之間互尊、平等、交融、協作的主體間性關系。踐履立德樹人職責使命,就應充分優(yōu)化并發(fā)揮其價值功能,推動構建師生教育共同體。
德性養(yǎng)成:認同、真誠、仁愛
在師生教育共同體中,師和生必須具備認同、真誠、仁愛的德性。這些主體的德性,即是共同體的交往之道。有道則氣正,合道則心安。主體德性,要求有三:
首先是價值認同。這包括身份認同、思想認同、規(guī)則認同等。它要求主體之間要明大道、同信念,要以共同的需要與利益為基礎,恪守共同的價值規(guī)范與交往法則,言行正當,舉止恰當,確保主體交往的平等、公正、有效。
其次是態(tài)度真誠。教師主體在傳道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到言語發(fā)自肺腑、情感出自內心、知識來自實踐;同時,學生主體應本著“知之為知之”的態(tài)度,予以真誠的回應,同時又要敢于大膽質疑,以適當的方式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
最后是內心仁愛。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應該是充滿愛心和信任的,在嚴愛相濟的前提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好老師要用愛培育愛、激發(fā)愛、傳播愛,通過真情、真心、真誠拉近同學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好朋友和貼心人。”只有這樣,師生才能在教育共同體中實現傳播思想、傳播知識、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教育功能。
機制共建:共商、共治、共享
共建機制是師生教育共同體治理的載體,其本質是共商共治共享,其目的是要達到管理、服務與教書中的“三育人”以及全方位、全過程與全員的“三全”育人。為此:
一是要在學校事務管理中引入協商機制。充分尊重學生的正當權利,尤其是關涉學生切身利益的獎懲、資助等事務,要通過主體之間的協商機制,保障學生參與學校事務的民主管理,落實其知情權、參與權與監(jiān)督權。
二是要在學生教育管理中完善服務體系。習近平總書記說:“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為此,學生教育管理要拋卻管治觀念,樹立服務意識,理順部門之間的治理關系,站在學生的立場視角,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心理與發(fā)展需求,把握學生成長成才規(guī)律,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服務,共同創(chuàng)建科學、人本、高效的服務體系。
三是要在教學中多運用“對話—辯論”的新方法。要超越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層級差距,多采用平等對話、尊重差異、有序辯論、共同分享的教學方法,使教而有思,思而有新,致“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道德教育中,可以通過設計兩難問題或多難問題,激發(fā)受教育者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然后按照需要將受教育者進行分組,使每個參與者都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運用邏輯推理與現有的道德知識進行辯論,最后將各種觀點予以歸納分享,共同明晰道德觀點,強化核心價值,提升道德判斷能力、道德選擇能力與價值塑造能力。
協同育人:關系、模式、環(huán)境
面對“被動接受沉默式”的傳統(tǒng)師生關系,教育共同體倡導的是教育關系和諧、教學模式交互、全媒環(huán)境的育人,強調師生自由、自主的交往。為此:
第一要構建師生尊重、理解、寬容的和諧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勝過任何教育,和諧的師生關系源自于相互的尊重、理解與寬容。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老師還要具有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的品質。離開了尊重、理解、寬容同樣談不上教育。”于是,師生教育共同體就應置于這樣一個公共話語空間:以尊重、理解、寬容為對話前提,以平等、真誠為交流方式,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自身在教育成長中的主體地位與自主作用。
第二要構建師生靈魂對話的交互模式。馬克思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所以,在教育共同體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心與心交流,既是思維碰撞與知識創(chuàng)新的過程,也是情感交融與道德實踐的過程,更是靈魂對話與人格塑造的過程。通過這種交互式的碰撞、交融與對話,可以不斷增進師生的理解、互信與互認,從而達到凈化心靈、回歸純粹、提升境界、增長智慧、健全人格的教育功效。
第三要構建師生全媒體交往的育人環(huán)境。在當今互聯網時代,全媒體發(fā)展迅猛,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這給師生教育關系發(fā)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zhàn)。全媒體具有的多元性、開放性、共享性與平等性,加速了知識、信息、思想、觀念的交鋒、融合與分享,促進了師生交往方式與形式的變革。因此,師生教育共同體就要因勢而變、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要線下線上同步構建、精準引領、全面服務,通過點到點、點到面的價值傳輸、釋疑解惑、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營造全天候、全覆蓋、全過程的師生交流語境情境環(huán)境。
由是觀之,德性養(yǎng)成是教育共同體的倫理基礎,機制共建是教育共同體的建構路徑,協同育人是教育共同體的價值旨歸,其“三位一體”,就構成了師生教育共同體的倫理要素結構,同時也彰顯了新型師生教育關系的倫理向度與價值追求。
《光明日報》(2019年03月18日15版)
原文鏈接:http://news.gmw.cn/2019-03/18/content_32649236.htm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