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結與摩崖文學》
編輯:魏少梧 信息來源: 西e網-光明網發(fā)布時間:2018-11-21
原標題:元結與摩崖文學
作者:彭敏(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講師)張京華(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教授)
摩崖文學是文學現象中一個特殊的類型,具備六個方面的要素。
其一是與地理環(huán)境緊密聯系。湖廣湘水—漓水一線皆為喀斯特地貌,山體小巧秀美,且多為石灰?guī)r,故多壁立高崖,又多奇異溶洞,石質潔白而光滑,稍加打磨或無須加工便可提筆揮毫,為勒石篆刻提供了天然的載體。詩刻于崖,眼中所見與詩中所詠兩相契合,情景交融,此為閱讀紙本文獻所沒有的效果。
其二是跨時代的延續(xù)性。前人題刻,后人“跟帖”,經代不絕。湖南永州的浯溪自唐人元結刻石《大唐中興頌》之后,后人紛紛就此題詩發(fā)表議論,尤其是黃庭堅刻詩《書摩崖碑后》,認為元結之頌有諷喻玄、肅二宗之微言大義,發(fā)出史評新聲,又引發(fā)新一輪的激烈爭論。
其三是具有鮮明的文學性。摩崖文學的創(chuàng)作以詩歌為主,據筆者統(tǒng)計,永州摩崖中,浯溪現存石刻約500方,詩刻在230方以上,占比近50%;朝陽巖現存石刻154方,詩刻80方,占比52%;陽華巖現存石刻43方,詩刻12方,占比33%;拙巖現存石刻32方,詩刻26方,占比81%。初步估計,文學主題占湘漓一線摩崖總體書寫的一半以上。
其四是同一景地具有書寫主題的一致性。以永州摩崖為例,《大唐中興頌》之于浯溪,理學之于月巖,追懷先賢之于朝陽巖,隱逸之于澹巖等都是比較穩(wěn)定的書寫主題,并且這種主題的一致性又衍生出異代同題寫作的文學現象,常見于摩崖文學當中。
其五是創(chuàng)作具有即興的原創(chuàng)性。絕大多數的摩崖作品皆是即作即書即刻,在版本上可稱最原始版本,且不可更改,至今可見,與經過多次修改或傳抄訛誤的紙本文獻不同。
其六是總數量十分龐大。據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證》記載、永州文物處公布及學者的田野考察發(fā)現,目前永州境內共有50處摩崖石刻景觀,摩崖石刻總數2000方有余,而與永州同處于湘水、漓水一線的桂林,亦存摩崖石刻2000余方,規(guī)模之龐大,景地之集中,不容小覷。
中唐文人元結在湖南永州的古文作品多刻于崖壁,率先大規(guī)模地開辟了摩崖石刻景觀,其文體以銘頌為主,其書體以篆為主,其創(chuàng)作宗旨乃復三代之古,引來后人紛紛題崖追仿。今湖南永州境內有陽華巖、朝陽巖、浯溪、月巖、澹巖、玉琯巖、月陂巖七處國家級文保單位,前三處皆為元結開創(chuàng),后四處皆受元結影響而開創(chuàng),其他省市文保摩崖更是不一而足。又桂林素以摩崖石刻聞名,石刻總數與永州相當,而其最早的摩崖文學作品一般被認為是桂海碑林中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張濬、劉崇龜的《杜鵑花唱和詩》,相較元結永泰二年(766)刻石的《陽華巖銘并序》晚128年。桂林在永州以南的湘水上游,古之游歷者多由北至南沿水路而行。以此地緣關系來看,要追溯桂林摩崖之淵源,可能還是要回至元結的摩崖文學。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元結初任道州刺史,永泰二年(766)再任道州刺史,大歷四年(769)辭官卜居永州浯溪,直至大歷七年(772)奉命朝京師卒于途中。元結寓湘前后跨度十年,世有“元道州”之稱。道州即今湖南永州之道縣。元結寓湘的十年是元結生命最后的十年,是元結文學創(chuàng)作最為成熟的十年,是對摩崖文學的出現產生重大影響的十年。
《元次山集》收錄元結作品199篇,其中有70余篇作于湖南,這其中又以刻于摩崖的19銘1頌對后世的影響最為特殊。元結游歷湘中山水,凡所游之處必有銘文,凡所作銘文必定刻石,加人文痕跡于自然景物之上,成為后人追賞的知名景觀。《禮記》載:“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文心雕龍·銘箴》曰:“昔帝軒刻輿幾以弼違,大禹勒筍虡而招諫。”柳宗元在元結之后寓居永州,以“永州八記”膾炙人口,但銘、頌在文體上較之游記古老得多,以銘、頌而非游記作為主要創(chuàng)作文體,表明元結的復古傾向比一般古文家深邃。
元結的銘文高逸,有上古遺味。其銘文皆有序,明何鏜《名山勝概記》載袁宏道語云:“次山諸銘,幽奇孤冷,足發(fā)山水之性,每首前用小敘記,尤佳。”此書省略銘文,專收銘序,合編為一組,題為“次山銘序”,又另編出一組元結“湖南雜記”,篇幅洗練,可作山水游記讀。此則純?yōu)槊鞔膶W家“小品文”眼光,未能窮盡元結的心志。
永泰二年(766),元結在道州任上,游陽華巖,作《陽華巖銘》,開創(chuàng)隱逸主題,銘曰:“九疑萬峰,不如陽華。陽華巉巉,其下可家。洞開為巖,巖當陽端。巖高氣清,洞深泉寒……”仿曹魏《三體石經》體例,請江華縣令瞿令問書寫刻石,每字先大篆、次小篆、再隸書,各書三遍,在書體選擇上亦頗有追古之深意,石刻今存。
仍是永泰二年,元結水路途經零陵,發(fā)現了朝陽巖,作《朝陽巖銘》,開創(chuàng)寓賢主題,銘曰:“於戲朝陽,怪異難狀。蒼蒼半山,如在水上。朝陽水石,可謂幽奇……”篆刻于石,并作《朝陽巖下歌》一首。歌行體較之唐代盛行的律詩而言,亦是復古的表現。
大歷六年(771),元結將傳唱千古的杰構《大唐中興頌》刻于浯溪崖壁,開創(chuàng)中興主題。《大唐中興頌》乃元結嵌顏真卿書于崖壁,其刻高3.2米,寬3.3米,文如星斗,字走龍蛇,望江而立,氣勢恢宏,堪為神品。自宋以下,《大唐中興頌》被專稱為“摩崖碑”。近人陳衍《石遺室論文》以之對比韓柳諸家古文:“次山《大唐中興頌序》最工,蓋學《左氏傳》而神似者。”又黃侃《文心雕龍札記》云:“秦刻石文多三句用韻,其后唐元結《大唐中興頌》而三句輒易,清音淵淵,如出金石。說者以為創(chuàng)體,而不知遠效秦文也。”可見元結為文之宗旨趣向。
元結勒于崖石的作品無一例外都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審美價值,置之于浩瀚的文學史長河之中,亦有其獨到之處。宋歐陽修《集古錄》評價:“次山當開元天寶時獨作古文,其筆力雄健,意氣超拔,不減韓之徒也。”則知元結之古文自成一格,超拔于韓柳之前。因此可以說,對摩崖文學的研究,若不論元結之開創(chuàng),則不見淵源;反之,對元結的研究,若不論摩崖文學,則不得深入。
《光明日報》(2018年11月19日13版)
原文鏈接:http://news.gmw.cn/2018-11/19/content_31992835.htm
上一篇:
下一篇:《新材料、新問題與新學問、新潮流》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