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人天生害羞?揭秘害羞性格背后的秘密
編輯:黃榮 信息來源: 西e網-新浪網發(fā)布時間:2019-7-5
據(jù)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對于一些人,讓他們在聚會或者擁擠的房屋里發(fā)言,就像一場噩夢,是非常痛苦難堪的。為什么有些人天生害羞呢?
一想到聚會你是否會后背起雞皮疙瘩?或者當你想到面對滿屋的聽眾進行演講,會覺得全身不舒服?
如果你是一個天生害羞的人,請不要自卑,事實上你并不孤單。阿金德勒·邁克爾(AkindeleMichael)是一個害羞的孩子,他在尼日利亞長大,大部分時間都呆在父母家中,順便說一下,他的父母并不是害羞靦腆的人。邁克爾認為,他受保護的成長環(huán)境與他的害羞有關,這是對的嗎?
倫敦國王學院發(fā)展行為遺傳學教授塔利亞·埃利(ThaliaEley)說:“這僅是部分原因,我們認為害羞是一種氣質特征,而這種氣質就像性格的前兆。事實上,只有30%的害羞人群是基因決定的,其余的70%則是對環(huán)境的一種反應。”
我們對害羞基因遺傳的大部分認知來自于同卵雙胞胎和非同卵雙胞胎的對比研究,同卵雙胞胎的害羞基因完全相同,而非同卵雙胞胎僅有一半相同的基因。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里,塔利亞等科學家開始研究DNA,試圖找到可對人格和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的基因變異。
個體基因變異僅產生很小影響,但當你將幾千個基因組合在一起,這種影響將變得更加明顯。即便如此,我們仍不能孤立地看待基因對害羞性格的影響。
埃利說:“不會僅是1種、10種或者100種基因,而是成千上萬種基因與害羞性格有關,因此,如果你考慮一下孩子父母的整體基因組,就會發(fā)現(xiàn)成千上萬種與害羞性格相關的基因變異。”
“害羞的孩子可能不合群,自己在操場上看其他小朋友,而不是主動參與其中。”
埃利說:“因此環(huán)境對于害羞等性格特征的形成非常重要,關于遺傳學的一個有趣事實是,它促使我們提取環(huán)境中與我們實際傾向相匹配的方面。”例如:一個害羞的孩子在操場上通常會顯得十分孤單,他會孤零零地站在操場上看著其他小朋友玩耍,但不會主動參與其中。但是這種行為讓他們感到更舒服,因為這是害羞孩子的共同成長經歷。
她說:“這種害羞性格是由于基因和環(huán)境共同形成的結果,這是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正因為如此,你可以通過心理療法來改變它,一些心理療法可以教你一些應對技巧。”
害羞就一定是壞事嗎?
英國倫敦焦慮障礙與創(chuàng)傷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克洛伊·福斯特(ChloeFoster)說:“害羞是一種非常普遍和正常的現(xiàn)象,除非它發(fā)展成為一種嚴重的社交焦慮,否則不會產生什么問題。”
福斯特表示,她治療的患者尋求幫助是因為“他們開始回避許多他們需要做的事情”,可能是無法在工作中與人們交談,社交困難,或者他們覺得自己會被其他人批判或者評估。
“認知行為療法(CBT)是治療害羞和社交焦慮癥的最有效心理療法。”
埃利表示,人們的害羞性格特征可能是進化形成的,這對于那些更多風險規(guī)避、更多意識到威脅,以及保護下一代的人十分有用。
她說:“認知行為療法(CBT)是治療害羞和社交焦慮癥的最有效心理療法,這種基于證據(jù)的療法是通過改變你的思維和行為模式起到作用。”
認知行為療法有助于你識別一些消極想法,并意識到某些對我們有益的行為,例如:提前排練你要說的話,或者避開眼神交流,實際上可能讓我們更容易感到社交焦慮。
福斯特說:“在社交活動之前、過程中和之后,你經常會在腦海里回想到恃強凌弱小霸王的形象。”有時問題在于一些人因為在公共場合演講而感到害羞,他們往往給自己設定很高的標準。他們認為自己不該結結巴巴地說話……,或者他們應該非常風趣幽默,每個人都應該全神貫注地聽著。
“你參與的社交活動越多,就會變得更加自信!”
如果他們能夠減輕自身的壓力,讓自己短暫地停頓一下,深呼吸,可能會幫助他們消除一些焦慮。
另一個可以幫助你的事情是,試著將注意力集中在你周圍發(fā)生的事情上,而不是內心焦慮使你感到身體不適。將注意力集中在聽眾身上而不是自己,這樣你就不會那么糾結自己是否會結結巴巴地說錯話。
她還建議開放周圍環(huán)境來實現(xiàn)自我挑戰(zhàn),她說:“你能參與的社交場合越多,就會變得越來越自信。但記住要用一種新的方式來處理社交活動。”
這意味著你需要明白自己最害怕什么社交場合?你擔心聽眾看起來很無聊嗎?或者自己無話可說?你對自己的焦慮了解得越多,就越能開始挑戰(zhàn)它。
研究人格心理學的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生杰西·孫(JessieSun)強調稱,害羞和內向不是一回事。人們經常認為內向是一種自省或者對探索思想有興趣,但對于心理學家而言,這是人格另一個維度的一部分——體驗開放性。
害羞的人們通常表現(xiàn)出內向,但他們也可能是性格外向,他們的焦慮阻礙了社交活動;不害羞的內向者可能擅長社交,但他們更喜歡獨處。
杰西說:“性格向來是幸福指數(shù)最有力的預測因素之一,外向與幸福的關系尤為緊密,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感到興奮、熱情和快樂,而性格內向的人則不太容易產生這些的感覺。”
“他們發(fā)現(xiàn)對于那些性格非常外向的人而言,持續(xù)一周保持外向行為意味著他們經歷了更多積極情緒。”
但是內心性格的人僅僅通過表現(xiàn)得外向,就能獲得快樂和熱情嗎?
杰西和她的同事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要求測試者在一周時間里表現(xiàn)得外向——對于害羞性格的人們而言,這是一段很長的時間。我們要求測試者盡可能表現(xiàn)得大膽、健談、外向、積極和果斷。
實驗表明,無論如何,對于那些非常外向的人而言,持續(xù)一周的外向行為意味著他們經歷了更多積極的情緒,他們感受到更“真實”,更像是他們自己。
但是那些更內向的人們在積極情緒方面并沒有太多提升和改變,那些極度內向的人實際上會感到更累,產生更多負面情緒。
杰西說:“通過這項實驗我認為,要求內向或者非常害羞的人在整整一周時間里盡可能多地表現(xiàn)外向,這可能太過分了,但他們可能會考慮在較少的場合下表現(xiàn)外向。”
我們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是否害羞,但如果你天生內向,文化修養(yǎng)也會影響你的快樂嗎?
美國人更注重自信、外向性格,而不是內向性格,然而在亞洲部分國家,其中包括中國和日本,當?shù)鼐用駥⒅t虛、平和視為一種優(yōu)良品質。
對眼神交流的態(tài)度,國家之間也存在著差異。美國波爾州立大學亞洲研究退休教授克里斯·魯格薩肯(KrisRugsaken)稱,雖然良好的眼神交流在西方國家受到贊揚和期待,但在亞洲和非洲等國家的文化中,這種眼神交會被視為一種不尊重和挑逗的表現(xiàn)。
“性格外向的人通常更加快樂,即使在內斂低調倍受尊崇的國家也是如此。”
在一些國家的文化中,內斂和低調的人倍受尊崇,與其他人眼神接觸越少,則表現(xiàn)得對其更尊重。盡管世界各國存在著文化差異,但是研究表明,外向的人通常是最快樂的,即使他們的本地文化推崇內斂和謙虛的處世之道,他們仍是快樂至上的群體。
因此,盡管研究顯示,外向性格的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會更加快樂,但是內向并不一定代表消極,就像外向并不一定是積極的一樣。蘇珊·凱恩(SusanCain)在《安靜:內向者在一個不停說話的世界中的力量》一書中寫道:“不要認為內向是可以治愈的,成為最棒的演講大師和擁有最好的思維之間并沒有什么關聯(lián)。”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