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嶺問“路”》
編輯:魏少梧 信息來源: 西e網(wǎng)-光明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18-11-22
作者:朱法元
我是婺源的??土?,面對這個“中國最美鄉(xiāng)村”,總想寫點什么。其實婺源既沒有上天賜予的醉人景觀,也沒有太多厚重的人文積淀。這不過是一個平常的山區(qū)小縣,居住著祖祖輩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忠厚農(nóng)民。這里的山是平常的山,山上是盤旋的梯田;這里的水是平常的水,彎彎曲曲沿著山腳流淌;這里的人同樣是平常的人,秉持著幾千年傳統(tǒng)的教旨,晴耕雨讀。然而婺源卻成了揚名天下的旅游勝境。在美麗婺源的背后,必有一條“路”,一條發(fā)人深省的鄉(xiāng)村振興的路。
我想到了篁嶺。
篁嶺的美,以春秋為甚。
春天到,滿山的油菜花便盛開了,沿著層層梯田,蜿蜒曲折,依山鋪展,直達遠處的原野,煞是壯觀。這樣的景致成了婺源一張響當當?shù)拿?。油菜乃極普通的農(nóng)作物,然而一旦有了陣勢,便產(chǎn)生了驚人的規(guī)模效應。聽說在婺源,早年就號召種油菜,政府給予補貼,使之覆蓋全縣。于是,春天進入婺源,便猶如進入了花海。
到了秋天,則是“曬秋”。就在山嶺上那些高低不平、迂回曲折的石板道邊,坐落著一幢幢矮小的民居,民居多為徽派結構,白壁灰瓦,馬頭騎墻,每家二樓都用幾根木頭搭建起一個挑出的平臺,用來擱放曬具。這源于村民的智慧,在一個地無三尺平的山嶺上,想出了這么個晾曬物品的好辦法。秋天,當他們用一個個圓形的大簸箕把紅的辣椒、黃的大豆、金的玉米、白的山藥隨手一曬,他們怎么也想不到會曬出一個“秋”來。于是在篁嶺,秋被賦予了特別的意義。
我沿著這春華秋實的景致,回到30年前,去探訪篁嶺的前世今生。
那時的篁嶺,地是“掛壁地”,屋是“掛壁屋”,留不住水,長不出苗。幾十里陡峭的山路,像一根繩子,把一個“窮”字牢牢地拴在了山頭,也把一個“富”字遠遠地拖出了山外。村民們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離鄉(xiāng)背井外出打工,山嶺便更顯孤寂、荒涼。就在這時,當時的江灣鄉(xiāng)黨委書記帶著一個腹有良謀的商人來到了篁嶺,開始繪就藍圖。
商家的第一步,是在篁嶺下面建起一個新村。新村建在一條小河邊,背后是一片原野,有著肥沃的土地。河水很清澈,清流汩汩,鵝卵石和水草清晰可見,魚兒在水草間游弋。在商家和書記的動員下,篁嶺的村民們下山了,他們敲著鑼鼓,放著鞭炮,欣喜地住進了新村,而后以農(nóng)民工的身份,領著工資,在商家承包的篁嶺上種地。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紛紛返鄉(xiāng),過起了“朝見父母晚見妻”的日子。
從前,篁嶺的村民們在山上巴掌大的梯田里耕作,牛屁股都轉不了身,憋屈得很,如今鄉(xiāng)、村劃分給他們平整闊大的田地,在這里犁田耙地簡直是享受!然而不久,他們又上山了。商人在他們陳舊得幾近破敗的祖屋里下了功夫,外邊看去,還是那些參差不齊的屋宇,還是那么曲里拐彎的街道,還是上嶺下坡、高低不平的石板小路??傻缆沸拚?,屋子結實了,墻刷白了,瓦換新的了,家家屋里一番裝修,修舊如舊,這里成了旅游休閑的民宿村居。在綠樹繁花的襯映下,整個村落別開生面地矗立在篁嶺山頭。春天,她與傾瀉而下的油菜花共舞;秋天,她把五顏六色的果實“曬”進無數(shù)個鏡頭。昔日的貧苦山民,也當起了游客的房東、導游、模特……
篁嶺的變遷,使我想起了關于井岡山革命斗爭的一句名言:“上山偉大,下山也偉大。”我想,篁嶺這個小小的山頭,折射的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課題。立足實際,發(fā)揮特色,引入資金,挖掘智慧,這便是明智之舉。精準扶貧,農(nóng)村脫貧,靠的是造血,不是輸血;需要的是好路子,不是給票子!
下了篁嶺,晚上宿于厚塘山莊。幾幢古建筑,安詳?shù)嘏P在小橋流水、戲臺亭榭之間,偶有數(shù)間茅庵草舍,伴以老樹枯藤,盡顯漢唐韻味、魏晉風度。據(jù)莊主介紹,這里原是一所廢棄的學校,建于荒郊野嶺,屬附近的塘村所轄,是村里招商引資改建而成,現(xiàn)由他們夫婦打理。因婺源是朱熹故居,弘揚儒學被定為山莊經(jīng)營的主題——不僅要打造特色旅游休閑場所,還要開辦學堂,培植文風書香。我住的房間就起名“葛廬”,一入住便有身沾文氣之感。
夜深了,我毫無睡意,便披了外套,推開一窗明月,沿著山莊小路信步而行。但見水中繁星閃爍,草叢中蟋蟀唱鳴,路邊樹影婆娑。不知怎么,想到了魯迅先生的那句名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愿有更多的開路者,為這片土地拓出更加平坦的大道。
《光明日報》(2018年11月16日15版)
原文鏈接:http://news.gmw.cn/2018-11/16/content_31979737.htm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