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作光:一道舞動的彩虹》
編輯:魏少梧 信息來源: 西e網-光明網發(fā)布時間:2018-11-21
【大家】
學人小傳
賈作光(1923—2017)我國現代民族民間舞的奠基人、北京舞蹈學院創(chuàng)建人,有“東方舞神”之譽。祖籍遼寧沈陽,滿族,15歲起正式學舞,1955年考入北京舞蹈學校(現北京舞蹈學院),后任院領導,建立編導班。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間,創(chuàng)作舞蹈作品150余部,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代表作品有《牧馬舞》《雁舞》《馬刀舞》《哈庫麥》《鄂倫春》《擠奶員舞》等,并提出了舞蹈的“穩(wěn)、準、敏、潔、輕、柔、健、韻、美、情”十字要訣。曾任中國文聯第十屆榮譽委員、中國舞協(xié)名譽主席。
賈作光:一道舞動的彩虹
資料圖片
作者:王童
也許你很難相信,一位83歲的老人,在舞臺上竟能接連跳三個獨舞。那嫻熟的舞步,那規(guī)范的舞蹈語言,那神態(tài),那意境,那火一樣的熱情,無不顯示出大師風范。在一陣又一陣的熱烈掌聲中,他一再謝幕,眼睛里滾動著熱淚……而這一切,卻定格在2017年1月6日,著名舞蹈藝術家賈作光先生逝世,享年93歲。
童心
1938年,一個寒冷的冬日,年僅14歲的賈作光在淪陷區(qū)長春的大街上徘徊,他在尋找新的生活出路。那時的他,怎么也不會想到,腳下的路將會把自己引到黛爾勃西荷拉舞蹈女神的門下。
賈作光:一道舞動的彩虹
賈作光在表演《牧馬舞》。資料圖片
這個不安守本分的小童工性情活潑,愛胡思亂想,喜歡跑、喜歡跳。十來歲時,賈作光看到街上有人踩高蹺,在鑼鼓點中如履平地行走?;氐郊依铮惆谚F鍬頭拿掉,把鍬把兒拴在自己的小腿上,也想試上一試,盡管后來摔了個嘴啃泥。
那時候,對于閃耀在周圍的光和影、歌和舞,賈作光都覺得新奇、好玩。好多次,他為了看一場不花錢的電影,硬是從電影院的廁所門洞里鉆了進去。
也許,正是這些最初的興趣和癡迷,喚醒了賈作光那顆追求藝術的童心。如今,他來了,從老家沈陽坐著火車來到長春。
沈陽街頭一紙“滿影協(xié)會”的招生廣告使賈作光動了心。他背會了視力表(因視力不佳),他準備了小品……
賈作光考上了。
但是,成為“滿影協(xié)會”演員劇團一員的賈作光,做夢也不會想到,30年后,這段歷史會給他帶來不幸的遭遇。
在“滿影協(xié)會”里,賈作光結識了舞蹈老師、日本人石井漠。石井漠當時是著名舞蹈家,他提倡為藝術而藝術。在這里,賈作光跟他系統(tǒng)學習了芭蕾舞、日本舞、西班牙舞和現代舞等。
當時,日寇入侵中國,為加速戰(zhàn)爭機器的運轉,長春的年輕人到了一定歲數就要被迫抓去當兵、當勞工。但是,中國人怎能替日本人去當兵,去打自己的同胞呢?雖然,賈作光此時還尚未成年,但這個簡單道理,他還是懂得的。
賈作光和大多數中國人一樣,懷揣著一顆樸素的愛國心。他又一次跑了。
激情
賈作光來到了北平,加入了“中國旅行劇團”。
后來,這位年僅22歲的滿族青年竟挑頭組織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作光舞蹈團”。憑借一股熱情,他們在大街上演啊、跳啊,沒有服裝就東借西借,沒有休息場地就躺臥在公園長椅上,風餐露宿。
年輕的賈作光胸中燃著一團火,他激情沖天地跳了崇尚光明、反抗壓迫、追求進步的《魔》《國魂》《薔薇之歌》《少年旗手》《蘇武牧羊》……
這些舞蹈,激發(fā)了郁積在中國人內心深處許久的愛國之情。
這些舞蹈,在侵略者的垂死掙扎中,預示著一個舊時代末日的即將到來。
抗戰(zhàn)結束后,賈作光慕名來到哈爾濱,找到了中國當代舞蹈界先驅者、當時在魯藝執(zhí)教的吳曉邦先生。
從此,這位熱血青年就投身到了革命隊伍當中。
1947年,賈作光隨吳曉邦來到了內蒙古的草原之城——烏蘭浩特。他一下子被草原的風光、好客的人民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給迷住了。在喀喀廟里,他第一次看到喇嘛們跳鬼,發(fā)現生活中還有這樣最原始、最樸素的舞蹈,真是大為驚訝。
賈作光不走了,被“東部區(qū)委員會”留了下來。雖然行裝都還在哈爾濱,但他決定要在這里學習和挖掘蒙古族人民豐富多彩的舞蹈藝術。
然而,當賈作光首次以西班牙的舞蹈步學跳奔馬時,卻受到了牧民們的嘲笑:“這叫什么馬步,純粹是兔子。”
從此,賈作光開始認真地深入生活,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一切從零開始。他穿上軍裝,參加了土改,和牧民們建立起深厚的情誼,從衣食住行上一點一滴地改造著自己……
學唱民歌、學跳蒙古族和鄂倫春族的民間舞……這一段火熱的生活,對賈作光來說,充滿了生機,充滿了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喜悅。過去的他,只是為個人前途而奮斗,現在的他,在革命隊伍當中,懂得了人生的意義。
在這段光陰歲月之中,賈作光滿懷激情地創(chuàng)作了一批歌頌人民、歌頌美好生活、有生活基礎且獨具特色的民間舞:《幸福的孩子》《獻花舞》《馬刀舞》《腰鼓舞》《牧馬舞》等。
為了跳好《牧馬舞》,過去一向怕騎馬摔跟頭的賈作光和馬交上了朋友——他也終于以“馬”的雄姿,在舞臺上躍動起來了。
賈作光愛上了蒙古族的舞蹈藝術,同時也把自己的愛獻給了一個漂亮的蒙古族姑娘——烏仁薩娜,他們同臺跳舞,同臺演出,相識、相愛——直至走進婚姻的殿堂。
1949年,賈作光帶著他的《牧馬舞》隨中國藝術團出訪布達佩斯和莫斯科,他有幸與世界著名芭蕾舞大師烏蘭諾娃同臺演出。
《牧馬舞》受到國際著名人士的熱烈歡迎,在那里,賈作光又重溫了年輕時學到的古典舞蹈藝術的精華,使自己的舞蹈藝術產生了一個巨大的飛躍。
回國后,賈作光擔任了內蒙古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內蒙古文聯副主席,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0年,賈作光精心創(chuàng)作了表達內蒙古人民經過革命風暴迎來勝利的舞蹈——《雁舞》。這支受到高爾基《海燕》啟發(fā)而誕生的舞蹈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逐漸成熟起來,它糅進了賈作光由內蒙古人民革命的勝利而激發(fā)出的壯志豪情,一只大雁忽而悠揚起伏,在藍天上翱翔,忽而飛舞環(huán)旋、凌空展翅,與暴風雨搏斗。
“大雁展開銀灰色的翅膀,眼望著前方,沖破黑暗,沖破暴風雨,飛向光明、飛向太陽……”正是這只飛翔的“雁”轟動了國際舞臺。1982年,當已年過五旬的賈作光率領中國舞蹈家考察小組來到美國杰克遜城,參加國際芭蕾舞比賽時,他再次應邀展開雙翅,飛翔在舞臺之上。而此時臺下,許多舞蹈界的泰斗都驚呆了,他們萬萬沒想到,這只從東方飛來的大雁,竟能和著名的《天鵝之死》相媲美。
回歸
“文革”期間,賈作光曾一度被扣上各種莫須有的罪名,飽受精神上與肉體上的摧殘。“四人幫”倒臺之后,他又重新煥發(fā)出了新的藝術青春。
賈作光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以驚人的毅力創(chuàng)編了《彩虹》。他忘不了,在那個黑白顛倒的年代,他要跳一支《牧民見到毛主席》,也會被一些人指三說四:“演樣板戲也只能演壞人。”他苦悶,他悲傷,天天借酒澆愁。
然而,當賈作光一旦來到舞臺上,他就會忘記周圍的一切,沉浸在歌與舞的意境當中;現在,他要把這道天上的“彩虹”摘下來,獻給黨、獻給內蒙古人民。
1977年,賈作光調到北京,先后擔任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副主席、文化部藝術局專員,同時還擔任《中國革命之歌》舞蹈編導組組長、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舞蹈分支委員、少數民族舞蹈部分主編等職。
賈作光人老,卻不服老。他熱情飽滿地在祖國各地巡回講學,出國訪問。在朝鮮,他受到金日成的接見、贊揚、授獎;在蘇聯,他和當年那些舞蹈大師們重敘舊誼、共討舞蹈藝術;在美國,他掀動了華僑們的愛國之心。
62歲的賈作光,率領著中國舞蹈家慰問團,登上老山前線,在戰(zhàn)壕里為戰(zhàn)士們演出。當戰(zhàn)士們看到一位已年過六旬的老舞者,不辭辛苦地為他們翩翩起舞時,激動不已。
賈作光說得好:“戰(zhàn)士們在炮火連天的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保衛(wèi)國家,我作為一個老文藝工作者,為他們跳幾個舞又算什么?只要我還活著,我的胳膊腿還能動,就要為人民跳下去!”
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賈作光的自白。
開掘
不久前熱映的《芳華》,影片中的舞蹈《草原女民兵》引人矚目。而這段舞蹈正是在戰(zhàn)友歌舞團毛玉琦、孫加保、段傳蓮、李金祥編導的女子群舞《塞上花》的基礎上,最終成型的。
更值得回味的是,在《草原女民兵》中,馬在雨中奔行的動作同賈作光的《牧馬舞》《馬刀舞》有異曲同工之妙。
據了解,《草原女民兵》創(chuàng)作團隊為完成這次任務,曾前往內蒙古錫林郭勒牧區(qū)深入生活,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在那里生活了一個多月。隨后,團隊和負責音樂創(chuàng)作的王竹林、呂韌敏等人前往呼和浩特,觀摩學習蒙古族舞蹈,搜集素材。正是在此基礎上,舞蹈《草原女民兵》才最終問世。
作為我國現代民族民間舞的奠基人和創(chuàng)始人,著名舞蹈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賈作光的舞蹈影響了幾代人,自然也包括《草原女民兵》的創(chuàng)作團隊。
而內蒙古的舞蹈形態(tài),就是由當年在這沙里“淘金”的賈作光歷練而成的。除了《馬刀舞》《牧馬舞》,還有《鄂爾多斯》《盅碗舞》《擠奶員舞》等,這些極具內蒙古民族風情的舞蹈,既剛勁有力又深情優(yōu)美,舞蹈中的動態(tài)及造型洋溢著“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動人氣息。
賈作光的舞蹈時代性和民族性鮮明,他作為內蒙古民族舞蹈藝術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一直被視為與蒙古族馬頭琴大師色拉西和歌王哈扎布同等地位和聲譽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東方舞神”。
蒙古族舞蹈表演藝術家斯琴塔日哈曾稱贊賈作光,是第一個“學習和挖掘蒙古傳統(tǒng)民間舞蹈之后,加以提煉升華為舞臺藝術”的人,是第一個“用舞蹈藝術塑造了普通牧民完美的藝術形象”的人,是第一個“用舞蹈形式展現蒙古人機智、勇敢、剛毅矯健的精神氣質和美的心靈”的人。
賈作光的舞蹈不僅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也培育和影響了幾代蒙古族舞蹈藝術的傳人和觀眾。他的舞蹈忠實于民族的審美心理,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時代印記和創(chuàng)新自覺。他的舞蹈表演和舞蹈創(chuàng)作不僅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反映了民族舞蹈對時代、對生活的關注,同時也記錄了民族舞蹈發(fā)展的光輝歷程。
魅力
回首舞臺的燈光歲月,追隨賈作光的舞步,我們不難尋覓到他那獨舞蹁躚的節(jié)奏。1947年,賈作光自己編排了獨舞《牧馬舞》,通過對蒙古草原牧馬人的生動描述,進而探尋蒙古民族的生活狀態(tài),展現蒙古族人民勇敢、堅忍的性格特征,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色彩。
《牧馬舞》以游牧民族的生活為依據,把粗獷彪悍豪放的牧人性格酣暢淋漓地表現出來,給人以視覺美的享受。在表演上,這支舞蹈既重視形態(tài)表現,又強調神態(tài)張揚。賈作光認為“有形無神則無魂,有魂無形則無味,必須做到形神兼?zhèn)?rdquo;,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體現民族精神,只有立足于對人物內心情感的深入開掘,才能體現蒙古民族的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在舞蹈語匯上,賈作光把“馬”在走、跑、跳時的典型動作和節(jié)奏,作為舞蹈表現的主動機,把牧馬人上馬、勒馬、牽馬、拴馬、追馬、套馬、放馬的全過程,加以渲染和放大。
在舞蹈動作上,賈作光創(chuàng)造了“勒馬翻身”和“單腿快步套馬奔馳”等技巧,成為蒙古族“馬”舞表演的技術技巧和蒙古舞教材中沿用至今的一種程式。這支舞蹈標志著蒙古族新舞蹈藝術的開始,也成為蒙古族男性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和獨具魅力的舞蹈樣式之一。
1994年,《牧馬舞》在“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評比中獲經典作品金像獎。
賈作光的舞蹈創(chuàng)作非常擅長寄景借物抒情,從而達到“托物言志”的藝術效果。這在他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創(chuàng)作的大量舞蹈作品中,都有生動的反映,如《牧馬舞》《鴻雁高飛》《彩虹》《萬馬奔騰》《海浪》《藍天的詩》《雁舞》等。
賈作光的另一部作品《蒙古舞》,首演于1949年。表演者是斯琴塔日哈和烏云。這支舞蹈是內蒙古早期舞蹈創(chuàng)作中較有特色的作品。它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而且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表現形式。
1949年,《蒙古舞》跟隨中國青年文工團,赴匈牙利布達佩斯參加第二屆世界青年聯歡節(jié)的訪問演出,并獲得廣泛好評,成為后來出訪交流的保留舞目。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蒙古舞蹈的發(fā)展和振興,作為中國新舞蹈藝術的代表人物,吳曉邦不辭艱辛,率先來到內蒙古播下新舞蹈的種子。而賈作光承前啟后,對蒙古族舞蹈不斷進行探索和開拓,至今情未了。其間,一大批不俗的舞劇和舞蹈作品問世,涌現出了蒙古舞劇《達那巴拉》《英雄格斯爾漢》《東歸的大雁》《呼倫與貝爾》《蒙古源流》《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陽》等。
輝煌
“文革”結束后,內蒙古的文化藝術得到了恢復和復蘇,重新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鄂溫克女子群舞《彩虹》作為“思想解放的第一聲呼應”,讓蒙古族舞蹈迎來了姹紫嫣紅、百花盛開的第二個春天。
《森吉德瑪》(后改編成舞?。稉v茶舞》《任重道遠》《達力根拜爾》《珠拉舞》《翔》《愛的奉獻》《牧人浪漫曲》《勒勒車情趣》《生命的搖籃》《族魂》《炒米飄香》等舞蹈成為這一輝煌時期代表性之作,深受廣大觀眾喜愛,并在國內不同層級的舞蹈比賽中屢獲大獎。這一切,都同賈作光的辛勤耕耘分不開。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逐步推進,一批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蒙古族編導隊伍不斷壯大,許多以前名不見經傳的中青年編導演人才橫空出世,成為蒙古族舞蹈創(chuàng)作或表演的中堅力量,為內蒙古民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增添了新的光彩和活力。
2007年,在第六屆中國舞蹈“荷花獎”——中國舞蹈最高層級賽事中,內蒙古自治區(qū)創(chuàng)作的《草原酒歌》以近乎完美的藝術表現,摘得自治區(qū)歷史上在這項賽事的首枚金獎。這是一次鼓舞人心的新突破。
2009年,在紀念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成立60周年的慶典活動上,憑借著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文化自覺,賈作光等4位德高望重的泰斗級人物,首獲中國舞蹈界的最高榮譽獎項——終身成就獎。
而隨后一場被稱為“60年來最大規(guī)模的精品舞蹈演出”——《舞動中國》,把整個慶典活動推向了高潮。這場舞蹈晚會匯集了眾多“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作品”,賈作光創(chuàng)作的蒙古族舞蹈《鄂爾多斯》就在其中,令人矚目。
《鄂爾多斯》是第一個在國際舞臺上獲獎的蒙古族舞蹈。這部蒙古族男女群舞首演于1954年,由賈作光編舞,并與斯琴塔日哈聯袂領舞。這支舞蹈曾于1955年,在波蘭華沙舉行的第五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jié)上,榮獲一等獎,為祖國爭得了榮譽。1994年,《鄂爾多斯》又在“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評比中,摘得經典作品金像獎,堪稱是蒙古族舞蹈常跳不衰的經典之作。
1960年,賈作光首創(chuàng)《盅碗舞》,并由斯琴塔日哈表演。1962年,蒙古族舞蹈家莫德格瑪曾以《盅碗舞》,在赫爾辛基舉行的第八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jié)舞蹈比賽中獲得金質獎章,并于1964年,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擔任群舞《盅碗舞》的領舞。
隨著《東方紅》被拍成電影而廣泛傳播,《盅碗舞》這一蒙古族獨具特色和魅力的舞蹈樣式,逐漸被觀眾所熟悉和喜愛。
舞臺的天幕上,雨過天晴后的廣袤草原潔凈如洗,晴空萬里,遠處一道弧狀的彩虹懸掛在半空中。“哲貴喇哲貴喇喲呼倫河地岸邊喲……”在悠揚動人的鄂溫克民歌聲中,四位鄂溫克少女步態(tài)輕盈、飄逸地出現在觀眾面前。她們身著不同色彩的鄂溫克服飾,象征著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彩虹,充溢著生命的動感和夢幻般的浪漫色彩。這就是1979年由賈作光創(chuàng)作的鄂溫克族舞蹈《彩虹》。
《彩虹》具有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動作語匯簡潔、流暢、易學。在配樂上,這支舞蹈采納了鄂溫克非常典型的民歌,朗朗上口,所以1976年一經面世,立即在國內引起強烈轟動,不僅好評如潮,而且在全國專業(yè)文藝團體,甚至在人民群眾中迅速普及。當時全國的大街小巷,人們哼唱《彩虹》舞曲,模仿《彩虹》舞步,那場面至今難忘。不僅如此,《彩虹》更是在后來的國慶30周年演出中榮獲創(chuàng)作一等獎、演出一等獎。
緬懷
賈作光的舞蹈離不開內蒙古這片沃土,離不開草原文化豐厚的恩賜。他的舞蹈風格舞情并茂,寓意深遠,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和時代印記。
從蒙古族舞蹈的發(fā)展和沿革上看,賈作光無愧于我國民族舞蹈藝術的引領者和擎旗手,他的舞蹈必將成為蒙古族舞蹈藝術璀璨的瑰寶,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中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
賈作光探索中國現代民族民間舞發(fā)展數十年,追求的是鄭板橋和八大山人倡導的那種簡練與明快,是一種托物比興的舞蹈意境。他為新一代的舞蹈工作者撰寫了《論生活與技巧》《舞蹈審美十字解》《規(guī)范的舞蹈語言》等眾多論叢。
“我的一切都是內蒙古人民所給予的,我是內蒙古人民的乳汁哺育長大的,我汲取的藝術營養(yǎng)離不開內蒙古這塊土地——我愛她!”賈作光說。
賈作光熱愛內蒙古人民,內蒙古人民也同樣歡迎他。有一次,他應邀赴呼和浩特,觀摩內蒙古全區(qū)的舞蹈比賽演出,受到當地的熱烈歡迎,時任內蒙古自治區(qū)主席的布赫親切看望了他,并與這位舞蹈大家相談甚歡。
當賈作光在舞臺上重新又跳起《雁舞》時,一陣又一陣雷鳴般的掌聲此起彼伏。臺下的觀眾驚嘆,這位老人仍和年輕時一樣,抖開雙臂沖破暴風雨,飛向光明、飛向太陽。然而,2017年年初,這位慈祥的舞者最終離開了他癡迷于一生的藝術舞臺。
聽聞老先生駕鶴西去的消息,知名編導張繼鋼感慨:“賈老師的離開給我們舞蹈界留下了巨大的無法填補的空白!”而舞蹈家劉敏則坦言:“我覺得這是個喜喪,老爺子這一輩子都活得特別精彩,活得非常真實!”
在北京舞蹈學院潘志濤教授心中,失去賈作光這樣一位藝術大師就如同失去自己父親一般,悲痛萬分:“賈老師是看著我們長大的,他走了,我們好像還沒長大呢!可是他就走了,他就像我們爸爸一樣的人。”
與潘志濤有同樣感受的還有著名編導陳維亞:“賈老師為什么如此受人愛戴?為什么所有的人見到他都有父親的感覺?最關鍵的是他的人格,他的人品,他的人情,即使你第一次跟他見面,仿佛是他已跟你做了一輩子的朋友了。”
…………
直到去世前,賈作光的胸中,依然燃燒著他20歲時的青春火焰。是的,他是—個舞向太陽的人。
王童,作家、詩人,現為《北京文學》月刊社社長助理兼文學編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光明日報》(2018年11月19日16版)
原文鏈接:http://news.gmw.cn/2018-11/19/content_31992823.htm
上一篇:
下一篇:黃智雯成TVB雙料視后 閨蜜李施嬅凌晨3點為其慶祝熱門資訊